《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了: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充分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这个纲要说明了在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也是我们参加教学比赛必须要注重的要点。那如何有效融入课程思政,离获奖更近一步呢?今天这篇文章就结合往届获奖案例给大家讲解下课程思政如何有效融入课堂教学的。
一、挖掘思政元素
首先需要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包括所授专业知识的目标和课程思政的目标。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不仅要传授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在专业的基础学习上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实现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的和谐统一。
例如《呼吸系统影像诊断技术》课程,其教学目标设定可以是:
1. 知识目标:掌握呼吸系统正常影像学基础知识,熟悉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像学特征,了解医学影像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2. 能力目标:具备呼吸系统影像判读能力,能够识别和分析影像中的异常变化,对影像进行综合分析,提出初步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同时还能处理和分析影像数据。
3. 思政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协调能力,为患者提供全面的医疗服务。了解医学影像技术的法律法规,树立依法行医的法律观念。
其次是根据教学目标来设计思政教学内容,创建一个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让思政内容自然融入到课程内容中。
准确来说,就是先要明确课程中每个知识模块所蕴含的思政主题,例如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社会责任等,再将这些主题细化为更具体的思政元素,如文化自信、诚信守法、爱国情怀、民族自豪感等。
紧接着,根据思政元素搜集相关的思政案例,建立一个丰富的思政素材库。这些素材包含有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时事热点、人物故事等。同时这些案例要落实到课件、教案等一系列的教学材料中,通过具体的教学方法,例如情境教学、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实现“潜移默化”的思政育人效果。
二、教学路径
以《罪犯持械行凶的处置》课程为例,其混合式教学路径如下:

一、课前
通过元助教平台给学生上传学习资源,例如通过元教材制作的数字化教材、元智作制作的教学视频、情境测试等,通过情境任务式驱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完成情境测试,并上传至元助教平台,教师通过平台数据了解学生课前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相应地调整线下课堂教学重难点。
思政融入:自主学习意识
2.课中
课中设计4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
引入真实的报复性暴力砍杀的犯罪案例,提出3个问题:1.暴徒共发起几次攻击?2.两名男子分别用了什么防御方法?3.运用了哪些安全要素?让学生在观看案例视频的同时思考问题,随机选学生回答问题。通过案例学习和问题思考,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在这一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沟通和表达能力,进一步增强职业责任感。
(二)角色扮演
教师让学生再一次呈现案例场景,观察其行为,详细分析其行为背后的动机。教师讲解每一个行为背后所对应的自身安全要素,并引导学生回答所提出的问题。通过角色扮演,学生可以学习到在做出何种行为时需要注意自身安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回顾点评
教师总结自身安全四要素,回顾点评学生在课前上传的单盲情境测试。观看学生上传情境测试视频,点评学生在罪犯持械行凶时的处置是否合理,在视频中有哪些行为没有遵守自身安全四要素。
这一环节主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理解课程的相关知识,增强他们的安全意识。通过点评课前测试,问题探讨,引导学生在处置罪犯持械行凶的同时要保护好自身安全,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应急反应能力、法律意识、批判性思维。
(四)实操演练
教师演示体技能和战术,讲解每个项目的正确动作和注意事项。学生根据小组实操演练方案,以小组形式完成实操任务,教师跟随学生实操步骤在旁观察指导,其余小组在旁帮忙录制实操视频上传至元助教平台。教师点评实操演练过程,对作品进行评分。通过模拟实战,学生可以学习到处置罪犯持械的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组内互评、小组互评,培养学生实战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课后
学生完成在线平台课后作业,对实战演练过程进行反思,撰写分析报告并上传平台。教师汇总成绩,反思教学并提出相应措施。
原创:腾乐文化(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