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联系我们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科研工作 > 科研平台 > 正文
绿色建材与智能建造湖南省现代产业学院
发布日期:2025年01月09日  点击:



一、产业学院简介

绿色建材与智能建造湖南省现代产业学院瞄准制造强国”“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战略需求,依托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土木工程和软件工程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与中建五局集团有限公司、湖南韶峰南方水泥有限公司、湖南中湘智能造建有限公司、中建西部建设湖南有限公司、广联达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产业链龙头企业合作共建。
    学院2024年11月获湖南省教育厅批准立项,学院现有教师56人,其中正高12人、副高30人,高级职称占75%;具备双师型与企业工作背景的教师40人,占比71.4%。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湖南省学科学术带头人6人、青年骨干教师6人,湖南省教学名师、湖湘青年英才、“荷尖”人才各1人。湖南省BIM技术委员会专家2人、硅酸盐学会副理事长3人、建材联合会副会长、化学化工学会副理事长各1人,建造师、结构师等各类国家注册人员30余人。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1人,全国混凝土设计大赛优秀指导老师3人、全国土木工程材料教师竞赛奖1人,湖南省普通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手2人。

二、学院师资团队

产业学院院长曾广胜教授是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湖南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湖南省杰青、湖南省科技托举人才,负责学院的技术引领和高水平科研、教学团队打造。学院聘请周福霖院士担任产业学院学术顾问,对学院的科研和教学予以指导,聘请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湖南省教学名师胡波年教授,对产学研用技术予以指导。学院还聘请了企业中高层领导、技术骨干、高级工程师担任学院客座教授、兼职教师,校企联合组建了一支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突出工程实践能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学院组建了“减污降碳功能材料开发及应用”“高分子环境功能材料开发应用”、“先进功能陶瓷材料及应用技术”、“建筑工程数字化工程应用研究团队”等科技创新团队,其中“减污降碳功能材料开发及应用”团队入选“芙蓉计划”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团队。

校企联合组建了“工程材料”“结构力学”“建筑数字化工程应用”“工程智能建造过程管控”“装配式结构安全与防灾减灾”等高水平教学团队,其中《结构力学》,《工程材料》两个教学团队入选湖南省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教学团队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联合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学科竞赛、实习实践、毕业设计等课程,共建校企合作课程。学院形成了“高校教师进企业、企业教师进课堂”的“双进机制”,同步培养高水平工程师和“双师双能型”教师。

三、实习实训基地

为增强学生实习实训效果,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产业学院先后建设各类实习实训基地40余个,校内建立了工程训练中心、虚拟仿真实训平台、BIM实训室等校内实习实训平台,拥有教学科研实验室85间,共拥有固定的实验实习实训场地10000余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近亿元。其中大型精密仪器共280多台套,能够满足教学需要。在共享教育教学平台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拓展与企业的合作,共建了多个人才培养基地或实验室。

1.智能建造卓越工程师实践教学基地

依托产业学院共建单位的工程体量,完整的工程设计、部件生产、工程建造与工程运维产业链下属企业,围绕 BIM 模型数据库正向生成、PC 部件智能生产、虚拟建造与智能装配、智能管理与运维等工程能力等领域,建立卓越工程师实践教学基地吸纳教师、学生开展产学研合作,同时每年接收 50-100 名学生到企业实践锻炼,学生直接参与工程项目全过程。

2.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围绕固废协同窑处理技术、数字化智能控制技术等领域,共建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持续为学生提供水泥智能化生产以及节能减排等相关岗位实习实践,开发绿色环保超低排放和数字化智能控制管理水泥生产线,以培养能够适应并引领绿色建材发展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3.省级固废基绿色建材创新基地

围绕固废资源化利用技术、轻质高强混凝土生产技术等方向,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每年接收 30 名左右学生到企业实践,以培养适应新型建材发展需要的人才。

4.建筑数字化工程应用研究所

围绕 BIM 数据库、智能施工与智慧管理等领域,共建了数字化工程应用研究所,已吸纳师生参与智能建造数据管理中心、BIM 工程应用程序的开发,为合作企业工程智能建造提供全过程 BIM 数据生成与管理服务。

5.智慧工地管理平台

依托智慧工地管理平台,共建智慧工地管理实训中心,并以软件工程为支撑,联合优化、完善智慧工地平台,以此为基础吸纳教师学生开展相关的产学研合作。

四、人才培养模式

围绕绿色建材、装配智造所需的核心能力培养,聚焦校企共同人才目标定义达成,产业学院构建了“三阶矩阵+四化四型”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立体交叉培养学生。

1.“三阶矩阵”即实行工学交融的春夏秋“三学期制”;筑牢师资、项目、条件“三大要素”基础;构建知识、实践、创新“三大体系”。

一阶是实施春、夏、秋“三学期制”,春季学期18周校外内学习,夏季学期6周产业实践,秋季学期18周校外内学习;实现大学期间全周期工学交融、产教融通;

二阶是汲取学校与企业各自的资源优势,在应用型师资、项目式教学与仪器设备为产业学院教学改革、人才培养与实训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

三阶是构建融合学科知识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知识体系,依托产业智能生产控制中心与智慧工地平台,突破时空边界,构建云上智慧化实践体系,深度融合企业行业知识传授、实践操作与创新能力培养,实施科教融汇构建创新创业训练体系。与企业联合设立创新创业训练中心,为学生提供项目孵化、路演展示、投资对接等一站式服务。

2.“四化四型”,以学科交叉化、项目驱动化、数智赋能化与思政引领化培养四型人才。即深度融合学科交叉,将绿色建材、智能建造技术等领域知识融合,培育绿色建材、装配建造、智慧建管的“三建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实施项目驱动式教授全覆盖教学,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接,培养知行合一的应用型人才;数智赋能贯穿教学全程,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培养惟是惟新的创新型人才;坚持思政引领,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强化学生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培育勇于担当的奉献型人才。